H13钢的化学成分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要求材料具有高的淬透性、高的高温强度、高的耐磨性、高的韧度、高的抗热裂能力和高的耐熔损性能等。在美国, 分为三种:铬 、钨 和钼 ,都冠以H字母,分别表示为H10~H19、H21~H26和H42、H43等。其中前两种钢的含碳量在(0.30~0.50)%范围,后种钢的含碳量在(0.50~0.70)%范围内,三种钢的CR、W、Mo和V合金元素的总含量在(6~25)%范围。(H13钢的化学成分对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H13钢是使用*广泛和*具代表性的 种,它的主要特性是:
(1)具有高的淬透性和高的韧性;
(2)优良的抗热裂能力,在工作场合可予以水冷;
(3)具有中等耐磨损能力,还可以采用渗碳或渗氮工艺来提高其表面硬度,但要略为降低抗热裂能力;
(4)因其含碳量较低,回火中二次硬化能力较差;
(5)在较高温度下具有抗软化能力,但使用温度高于540℃(1000℉)硬度出现迅速下降(即能耐的工作温度为540℃);(6)热处理的变形小;
(7)中等和高的切削加工性;
(8)中等抗脱碳能力。更为令人注意的是,它还可用于制作航空工业上的重要构件。
航空及宇航工业发展要求其构件采用具有高强度、高韧度和高屈强比的材料,人们已经知道,钢铁材料要能与钛合金相竞争,其拉伸强度必须达到1600~1700MPA,其断裂韧度Kic≥125MPA√M的水平。对飞行器,随飞行速度与音速的比值(称为马赫数,Ma,)的增加,要求构件能承受500℃或更高温度的能力,为此须采用具有二次硬化能力的钢材。人们正是从 受到启发,将之作为一种超高强度钢加以应用和开展相当类型的超高强度钢的研究。(H13钢的化学成分对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H13钢的化学成分的分析
H13钢是C-CR-mo-si-v型钢,在世界上的应用极其普遍,同时各国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探究化学成分的改进。钢的应用广泛和具有优良的特性,主要由钢的化学成分决定的。当然钢中杂质元素必须降低,有资料表明,当Rm在1550MPA时,材料含硫量由0.005%降到0.003%,会使冲击韧度提高约13%。十分明显,NADCA207-2003标准就规定:优级(Premium)H13钢含硫量小于0.005%,而超级(Superior)的应小于0.003%S和0.015%P.下面对H13钢的成分加以分析。
碳:美国Aisi H13,UNST20813,Astm(*新版)的H13和FEDQQ-T-570的H13钢的含碳量都规定为(0.32~0.45)%,是所有H13钢中含碳量范围*宽的。德國X40CRMOV5-1和1.2344的含碳量为(0.37~0.43)%,含碳量范围较窄,德國DIN17350中还有X38CRMOV5-1的含碳量为(0.36~0.42)%。日本SKD61的含碳量为(0.32~0.42)%。我国GB/T1299和YB/T094中4CR5MOSIV1和SM4CR5MOSIV1的含碳量为(0.32~0.42)%和(0.32~0.45)%,分别与SKD61和AISIH13相同。特别要指出的是:北美压铸协会NADCA207-90、207-97和207-2003标准中对H13钢的含碳量都规定为(0.37~0.42)%。
钢中含碳量决定淬火钢的基体硬度,按钢中含碳量与淬火钢硬度的关系曲线可以知道,H13钢的淬火硬度在55HRC左右。对工具钢而言,钢中的碳一部分进入钢的基体中引起固溶强化。另外一部分碳将和合金元素中的碳化物形成元素结合成合金碳化物。对 ,这种合金碳化物除少量残留的以外,还要求它在回火过程中在淬火马氏体基体上弥散析出产生两次硬化现象。从而由均匀分布的残留合金碳化合物和回火马氏体的组织来决定 的性能。由此可见,钢中的含C量不能太低。
含5%CR的H13钢应具有高的韧度,故其含C量应保持在形成少量合金C化物的水平上。Woodyatt和Krauss指出在870℃的Fe-CR-c三元相图上,H13钢的位置在奥氏体A和(A+M3C+M7C3)三相区的交界位置处较好。相应的含C量约0.4%,具有更高耐磨性能的A2和D2钢以作比较。另外重要的是,保持相对较低的含C量是使钢的Ms点取于相对较高的温度水平(H13钢的Ms一般资料介绍为340℃左右),使该钢在淬冷至室温时获得以马氏体为主加少量残余A和残留均匀分布的合金C化物组织,并经回火后获得均匀的回火马氏体组织。避免使过多残余奥氏体在工作温度下发生轉变影响工件的工作性能或变形。这些少量残余奥氏体在淬火以后的两次或三次回火过程中应予以转变完全。(H13钢的化学成分对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